摩洛哥是一个开放程度高、包容性强的北非国家,尤其对中国悠久文化情有独钟。近年来,摩洛哥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持续上升,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是,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将练习中国武术作为感知中国的重要渠道,摩洛哥皇家武术协会主席阿卜杜拉曼(Esannaghi Abderrahman)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他多年来为推动武术文化发扬光大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对武术的执着之情令人敬佩,值得点赞。
多年前,我在北京家中观看CCTV4《远方的家》“一带一路”摩洛哥系列纪录片,远距离认识了阿卜杜拉曼,他中文名叫蔡飞龙,他在片中带领央视记者参观在拉巴特附近小城特马拉的中国武术学校,这些镜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来摩洛哥工作后迅速结识了蔡飞龙,他身材高大魁梧,性格温和率真,待人真诚友好,我们在工作上有较多交集,逐渐成为好朋友、好兄弟。蔡飞龙告诉我,他的中文名是其习武师傅蔡垂彪(旅居法国华人)取的,龙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期盼武术在摩洛哥获得快速推广,中国人亲切称呼他“飞龙”。
飞龙说,他在上学时观看中国武打电影爱上了武术,他毕业后本可选择电脑工程师工作,最终在19岁时毅然走上了习武、教武道路,现在还持有武术国际裁判证书。2010年,飞龙首次赴华参加国际裁判培训班,他因不会中文吃了不少苦头,后来在穆罕默德五世大学孔子学院坚持学习中文,前不久通过汉语水平考试二级,现在能用中文进行简单对话。飞龙全家与武术有密切关系,他要求三个孩子必须学习中文和武术,大女儿苏珊娜曾获非洲武术锦标赛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扇金牌,另外两个儿子也在许多大赛中屡获佳绩,他夫人也参与武术学校的管理。飞龙自豪地对我说,他迄今共6次赴华访问,习武给他带来了很多快乐与自信,也让他们一家子有机会了解中国武术精神,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飞龙于1998年创办第一所中国武术学校,2016年又开办第二所名为“蔡飞龙学校”,2018年起担任摩皇家武协主席。日前,我应邀赴特马拉探访武术学校,进入训练馆后看见很多中国元素,映入眼帘的是多个红色柱子,墙上有一条腾飞的巨龙,醒目地写着“蔡飞龙学校“。飞龙介绍说,来校习武的是周边社区中小学的青少年,他们可选择学习少林、长拳、南拳、散打、咏春拳、太极拳等武术拳法。学校经常会邀请中国武术老师来此授课,还会选派优秀学员到中国参加培训,让学生们更多地领略中国武术的魅力。飞龙经常向习武者强调,武术磨练的不仅仅是身体,更是人的意志,要有恒心和毅力,才能进步更快。
据统计,在摩有上百家教授中国武术的学校,约有3000人学习武术,学员人数还在不断增长。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飞龙学校成立了一支舞龙舞狮队,飞龙的大女儿苏珊娜也是一名队员,队员们配合得天衣无缝,在锣鼓声中进行舞龙舞狮表演,他们手中挥舞的龙随着龙珠盘旋往复,伴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腾飞起舞,狮子则时而跳跃,时而翻滚,摇头晃脑,眼睛一眨眨的,实足像调皮的孩子。
每逢中国使馆举行国庆招待会和贺新春活动、中国文艺团体来摩演出、中国文化中心举办各种活动、孔子学院举行“汉语桥”比赛,甚至摩高校和公司举办“中国日”活动,飞龙的舞龙舞狮队经常应邀前往助兴表演,受到观众的热捧。最近,摩洛哥皇家武协与中国文化中心开设太极拳培训班,吸引许多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爱好者加入,他们深信只有通过不断习练才能深刻领悟太极拳的益处,这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能够带来强身健体效果。
我与多国友人接触中切身感受到,武术是讲好中外友好交往故事的永恒主题。无论在过去或现在,许多外国友人最初是因喜爱武术而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从此投入毕生精力从事对华友好合作,武术既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在这方面,我可以列举出两个突出的例子,除摩洛哥的蔡飞龙外,我的好朋友喀麦隆“非洲李小龙”和摩洛哥汉学家纳赛尔(Nasser Bouchiba),他们也是通过观看武打电影迷上中国武术,从而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开启了与中国交往的历程。
“非洲李小龙”(原名Dominique Saatenang)的中文名叫释延麦,曾在少林寺习武多年,是历史上第一个非洲裔弟子,还在北京体育大学获得武术学位,曾获2006年世界武术大赛两枚银牌、香港国际武术金牌,也持国际裁判证书。现在,释延麦奔走于世界各国,大力推介他创立的国际武术运动会,努力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中国武术。纳赛尔于1995年赴华追随已在中国习武的二哥,他首先在北京体育大学学习运动医学,后赴广东中山大学获政治学博士学位,2017年返摩创立非洲-中国合作与发展协会,现在主要从事中非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
多年来,中国使馆将推广武术作为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倡议与摩洛哥皇家武协每年举办“中国大使杯”武术比赛,旨在进一步扩大武术的群众基础,迄今已连续三年资助该项赛事。全国各地约40个武术俱乐部派出300名专业运动员参赛,设置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该项赛事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受到摩主流媒体广泛报道。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武术是强身健体的体育运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希望更多的摩民众通过武术去体验中国文化。飞龙说,他也在思考如何优化推广武术的方式,他力主提高武术运动员的职业化水平,让武术成为世界综合性运动会竞技竞赛的项目。
如今,武术在新形势下仍有强大的生命力,武术不仅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武术对摩洛哥民众来说是一项可感可及的体育项目,摩国民教育、体育部对推广武术持积极态度,每年都对各武协举办重大赛事和赴国外参赛提供资助。在中摩人文交流空前活跃的背景下,许多摩洛哥青少年对武术的认知度和认可度也在不断提升,他们选择学习武术技艺,深入感知中华文化,期待有机会服务两国合作大业。
鉴此,我们应乘势而上,开拓创新,把武术作为促进中摩民众民心相通的重要抓手,大力支持摩武协发挥主导作用,鼓励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开设武术、太极拳等课程,推荐更多优秀学员赴华实地训练,让武术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成为加强两国人民友好关系的强有力纽带,为中摩全方位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作者:中国驻摩洛哥大使李昌林)
策划出品丨龙纹传媒
图文撰稿丨钟家桥
责任编辑丨孙容千
审阅校对丨陶佳航
股票配资网站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